老龄工作的核心任务在于促进积极老龄化
所属分类:机构动态 来源:镇江12349平台
“银发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社会结构,如何将“被动养老”转化为“价值再生产”,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时代课题。近日,民政部等19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支持老年人社会参与 推动实现老有所为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标志着老龄工作从传统的生存保障型迈向发展治理型新阶段。
积极老龄化:理论突破与国际经验借鉴
传统老龄政策以“养老”为核心,将老年人定位为“弱势群体”,聚焦年龄分层下的资源分配与基本生活保障。但该模式存在双重弊端:一方面将老年期等同于生命衰退阶段,忽视老年人积累的专业知识、社会经验与人生智慧;另一方面仅将老年人视为福利被动接受者,未能挖掘其作为社会资本的价值,导致大量老年人力资源闲置。积极老龄化理论则实现了认知突破。在生命阶段定位上,打破“老年即衰退”偏见,将老年期定义为“经验富集期”与“价值再创造期”。在角色定位层面,该理论将老年群体视为社会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本,将老龄化挑战转化为代际共融机遇,强调通过代际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推动老龄工作从“问题解决”向“价值创造”转型,完成老年人力资源价值重估。
现实中,退休教师参与社区教育、工程师提供技术咨询等实践印证了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潜力。1967年,美国制定了保护40岁及以上员工免受职场歧视的关键法律。该法律禁止在招聘、晋升、解雇、薪酬以及其他就业条件和特权方面基于年龄的歧视,并设立联邦机构“美国公平就业机会委员会”(EEOC),为受到年龄歧视的员工提供申诉的渠道。该委员会不仅曾通过调查连锁超市拒聘老年收银员案件保障老年人就业权益,也鼓励企业以灵活用工和培训方式挖掘老年人力价值。日本《老年人就业稳定法》确立阶梯式退休与弹性工时制度,政府以税收优惠激励企业,企业开发适配岗位并开展培训,形成政策、企业、社会协同机制。德国的代际能力转化中心将老年技工的知识数字化,缩短新员工培训周期,同时推动代际交流活动。瑞典则在养老护理领域推行自助养老合作社模式,教育体系中融入代际合作课程,从制度与文化层面构建老龄化友好环境。
积极老龄化作为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核心要义,有望通过构建“制度赋能—社会协同—文化重构”三维框架,为老年人创造公平友好的社会环境,激发其社会参与活力,借助代际合作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
制度创新:推动积极老龄化的关键支撑
在健全权利保障体系上,确立年龄平等原则是核心。落实《指导意见》要求,应清理限制性政策,修订法规,重塑老年人从“被保护者”到“社会建设者”的法定身份。同时,通过立法将反年龄歧视逐步延伸至就业、消费、教育、金融等全领域,明确就业市场隐性歧视、旅游年龄限制等违法行为的认定标准与惩处措施,形成全方位法律保护网。
优化机会供给机制,革新弹性就业制度。摒弃“岗位留存”旧模式,以“价值适配”为导向,依据老年人身体、技能和意愿建立灵活就业制度。同时,精准开发社区服务、文化传承等适配岗位,规避过度体力劳动。此外,搭建就业支持平台,设立老年人就业服务中心,整合岗位发布、职业培训、法律咨询等功能,通过线上线下融合提升服务效能。
聚焦“经验迁移”,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基于老年人既有经验开发职场经验转化等课程,利用互联网打造融合式学习平台。职业培训针对新就业环境开展计算机、社区服务等技能培训,贴合实际需求,以“理论+实践”模式增强老年人就业竞争力。大力推广“时间储蓄”等志愿服务模式,建立积分兑换机制,通过社会参与提升老年人社交与组织能力,实现低龄存时间、高龄换服务的良性循环。
社会协同:构建老龄友好生态系统
完善政策协同机制,破除执行壁垒。强化跨部门政策会商机制,通过定期联席会议统筹民政、人社、教育等部门资源,破解政策执行碎片化难题。强化我国老龄委职能,建立政策冲突审查机制,系统性整合涉老政策,避免重复建设,提升政策制定的前瞻性与协同性,形成老龄工作合力。构建老龄政策全周期评估体系,运用大数据技术对老年就业率、社会参与度等核心指标进行动态监测,及时优化调整政策方向。
激活市场激励机制,释放参与活力。“年龄包容型”商业模式创新潜力巨大,需要引导企业积极参与。政府可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政策工具,降低企业参与老龄事业的成本;设立“老年友好企业”认证,对提供就业岗位、开展技能培训的企业给予政策倾斜与荣誉表彰。同时树立优秀企业典型,发挥示范带动效应,激发市场主体积极性。
织密社会支持网络,夯实基层服务。推广“时间储蓄”“技能交换”等数字化互助模式,构建低龄存时间、高龄换服务的邻里互助网络,实现服务供需的高效匹配。完善社区活动中心、社区综合体功能,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开展文化娱乐、健康讲座等志愿服务活动,增强老年人生活便利性与幸福感。通过购买服务、公益创投等方式,支持社会组织开展老年心理健康服务、文化传承、权益维护等工作,丰富服务供给,助力老龄事业发展。
文化重构:促进代际互动和资源共享
推动价值认知转型。重塑老年形象需要媒体积极作为,应改变对老年人的刻板呈现,宣传“经验红利”理念。通过展示老年工作者贡献,有效提升社会认知,树立老年群体新形象。弘扬老年价值需要丰富的文化活动,比如设立长者文化节、举办生涯分享会等,为老年人提供展示平台,通过文艺表演、技能竞赛、人生故事讲述等形式,展现老年人风采,提升其社会地位和自信心。开展社区代际合作项目、学校代际教育等活动,增进不同年龄群体的理解与信任,构建和谐代际关系。
促进代际关系进化。创建跨年龄协作空间,整合托幼与老年活动中心资源,设置共享活动区域,组织共同参与的文体活动,促进代际互动和资源共享。支持企业组建代际合作团队、社区成立代际合作委员会,通过定期交流、项目合作等方式,推动代际合作常态化、制度化。创新开发适合不同年龄段的代际教育教材和课程资源,通过角色扮演、社会实践等形式,培养学生的代际合作意识。
深化生命教育内涵。组织青少年探访养老院、参与老年志愿服务,举办生命教育讲座,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和责任感。通过亲身体验,让青少年理解老年人需求,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开展形式多样的生命教育宣传活动,营造尊重生命、关爱老年人的社会氛围,为积极老龄化提供文化支撑。
总之,老龄化社会面临的不仅是年龄结构的变化,更是社会发展理念的主动革新。未来需持续深化老龄科学和积极老龄化理论研究,不断创新老龄工作方法和手段,通过制度创新、社会协同和文化重构,努力实现积极老龄化目标,推动社会文明迈向新高度,为全球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