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在身边丨赤心织就民生锦,热忱燃亮救助光--记京口区民政局救助科科员陈思宇

所属分类:机构动态  来源:镇江12349平台

扶危济困,彰显民生温度;凡人微光,照亮救助之路。在社会救助宣传月期间,“镇江民政”微信公众号推出“救”在身边事迹连载,聚焦基层一线先进典型的暖心实践。他们的故事,是“应救尽救、应帮尽帮”的生动注脚,亦传递着“弱有众扶”的社会温情。我们期待通过这些真实记录,让社会救助政策更贴近民心,让“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理念照进现实,更以榜样力量为新时代社会救助事业高质量发展凝聚向上向善的奋进动能。


赤心织就民生绵 热忱燃亮救助光

京口区民政局救助科科员  陈思宇

微信图片_20250606125516.jpg

在京口区民政局社会救助科,有一位被称为“暖心妹子”的救助科员,她就是扎根民政救助岗位八年的陈思宇,她始终怀揣着对困难群众的深厚情感,用赤诚之心驱散困难群众生活中的阴霾。她的身影穿梭在老旧小区的楼道里,她的关怀浸润于每一次政策传递中,用实际行动将“赤心织就民生绵,热忱燃亮救助光”的信念,镌刻成困难群众心中最温暖的印记。



政策传递显真情,争分夺秒解民忧


“政策落实得快一分,群众的难处就能早一刻缓解”,这句朴实的话语,是京口民政社会救助科陈思宇扎根救助岗位八年来始终践行的行动准则。2023 年 3 月,陈思宇在入户走访新申请低保对象朱某时,敏锐察觉到老人生活的困境。朱某独自居住在老旧小区,房屋狭小昏暗,日常仅靠侄女偶尔送来的米面维持生计。没有子女依靠的朱某,眼神中满是对未来生活的迷茫与不安。

凭借多年积累的工作经验和对政策的深刻理解,陈思宇分析朱某的情况应当符合特困人员救助政策。当天结束走访后,她顾不上吃午饭,立即返回单位,向领导详细汇报情况。她言辞恳切地说道:“朱某这样的独居老人,生活没有保障,我们作为救助工作者,必须主动作为,让政策跑在群众需求前面,切实保障老人的基本生活。” 在她的努力下,朱某很快顺利纳入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

事后,朱某惊喜地打来电话,声音中带着疑惑与兴奋:“小陈啊,我收到第一个月的补助了,怎么这么多?” 陈思宇耐心地向老人解释她享受的是特困政策,电话那头沉默片刻后,传来了朱某哽咽的道谢声:“谢谢你,姑娘,让我这老太婆以后的日子有盼头了。” 这通电话,不仅是对陈思宇工作的认可,更是她“事不隔夜、高效落实”工作作风的生动写照。平日里,她的办公桌上总是堆满了最新的政策文件,一有空就钻研学习,力求把每一项惠民政策精准送到群众手中,成为困难群众的“政策及时雨”。



一笔一划记民情,一册一档护安宁


陈思宇的办公桌抽屉里,整齐摆放着十几本工作日志,这些泛黄的本子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她对困难群众的牵挂与关怀。每次入户走访归来,她都会花费大量时间整理记录。从困难家庭的人口数量、收入来源,到居住环境的每一个细节,她都细致入微地进行记录。比如,在记录某户困难家庭时,她写道:“家庭共3口人,夫妻二人均患病,孩子在读初中。居住在某小区5栋3单元402室,步梯房,房屋面积约60平米,墙面斑驳,家具陈旧,客厅采光较差……”

她常对同事说:“这些记录不是简单的文字,而是困难群众生活的真实写照,是我们开展精准救助的依据。只有把情况摸透了,才能真正帮到群众心坎上。” 正是凭借这些详实的记录,当有新的救助政策出台时,她能快速筛选出符合条件的家庭;在实施住房、医疗、教育等专项救助时,也能提供精准指引,让救助政策更贴合群众实际困难。通过她建立的民情信息网,已累计为80余户家庭制定了 “一户一策” 的帮扶方案,切实做到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微信图片_20250606125345.jpg



暖心回访送希望,携手聚力暖民心


在陈思宇看来,社会救助不仅是物质帮扶,更是精神慰藉,是点燃困难群众生活希望的火种。每周,她都会抽出时间回访困难群众。在回访一位因意外致残生活困难的青年时,交流中她发现小伙子郁郁寡欢,对生活失去信心。陈思宇坐在他身边,轻声说道:“别灰心,困难只是暂时的。你还年轻,有很多机会重新开始,我们都会陪着你一起想办法。” 在她的鼓励下,小伙子逐渐打开心扉,开始尝试参加一些康复训练和技能培训。

在工作中,陈思宇还是街道同事的“政策百事通”。每当遇到复杂的救助案例,大家都会向她请教。她总是毫无保留地分享经验、解读政策,常常为了一个案例和同事们讨论到深夜。她会结合自己处理过的类似案例,详细分析政策适用条件和操作流程,帮助大家解决难题。近三年,她累计协调民政、教育、医疗等部门解决疑难救助案例15件,用实际行动成为困难群众心中的 “暖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