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民政工作高质量发展巡礼|镇江经开区社会发展局:以新担当新作为回应“民生愿景”

所属分类:机构动态  来源:镇江12349平台

微信图片_20250403084657.jpg



时光记录发展的足迹,岁月镌刻奋斗的年轮。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镇江经开区民政系统深入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围绕广大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精准发力,综合施策,以新担当和新作为不断回应“民生愿景”,满足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基本民生保障更加精准







      困难群众的衣食冷暖是各级党委、政府最深切的牵挂。5年来,镇江经开区进一步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救助模式不断创新,从单纯的物质救助全面向“物质+服务”综合救助模式迈进。

  依托经开区集成管理中心,建成经开区综合救助管理服务信息平台,出台《镇江经开区全面构建社会大救助体系的实施方案》《“网格+社会救助”集成工单管理规范(试行)》《镇江经开区特殊困难对象兜底托养服务办法》等政策,为救助对象提供生活照料、健康管护等5大类21种服务,主动发现机制更加优化,救助内涵更加丰富。

  聚焦“一老一小一群体”,精准落实兜底保障政策,常态化开展低收入人口的动态监测,城乡低保标准由2019年每人每月790元提高至2024年每人每月875元,在全市率先开展低保失能老年人集中照护服务;5年来,全区兜底保障困难群众14.87万人次,实施临时救助350人次,累计发放困难群众救助资金7711.4万元,兜牢兜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安全网”。











基本社会服务更加优质







      2022年以来,镇江经开区坚持疏堵结合、综合施策,在全市率先开展未备案养老服务场所集中整治,一方面,帮助有意愿继续经营者在社区选择合适场地建设规范的养老机构,合法运营,指导新建并备案2家养老机构;另一方面,印发《镇江经开区未登记未备案养老服务场所规范管理联动处置方案》,落实长效管理。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聚焦群众全生命周期服务需求,5年来,镇江经开区加强服务供给,优化服务程序,有效提升服务品质。

  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不断优化养老服务供给,新备案养老机构7家。截至目前,12家养老机构现有床位2030张,其中社会力量举办或运营的床位占比超过90%,镇江信缘康护理院是全省第一批五级养老机构,也是全市唯一一家获评首批“全国医养结合示范机构”。新建城乡社区标准化居家养老服务中心33家,36家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日均活动老人超1800人,老年人服务满意度超过90%。落实“舒心助餐”“家门口慈善助餐”等专项行动,2024年老年人助餐首次突破10万人次。5年来,累计为645名老年人家庭实施居家适老化改造,为8831名老年人开展政府购买居家上门服务。

  儿童是未来,是希望,儿童尤其是特殊儿童的成长离不开全社会的关爱保护。5年来,镇江经开区全面建成镇(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困境儿童“四色管理”“动态管理”全覆盖和常态化更新,持续开展“儿童微心愿”认领、“儿童梦想小屋”改造等专项服务,积极打造“未爱苔花”服务品牌,基本形成家庭尽职、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未成年人保护格局。

  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残疾人是特别需要关注的群体。5年来,镇江经开区全面落实残疾人各项福利政策,建成3家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示范点,并将精康服务从社区延伸到家庭。











基层社会治理更具活力






      社会组织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重要力量。5年来,镇江经开区新登记社会组织33个,清理僵尸型社会组织80家,新增等级社会组织99家,等级社会组织占比达到53.4%;深化社会组织领域改革,3家行业协会商会全部完成与行政机关脱钩;加强社会工作人才的培育,引导社会组织积极向社会治理第一线、公益慈善最前沿汇智聚力。

  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镇(街道)慈善社工站实现全覆盖,制定《镇江经开区镇(街道)慈善社工站建设运营综合评价办法》,大力发展慈善和公益事业,引导更多的慈善资源流向“一老一小一群体”领域,推进“家门口慈善”服务项目全域覆盖。

  在全市首家开展政府购买婚姻家庭辅导,并延伸到对婚姻家庭的危机干预,建成“为爱护航”婚姻家庭辅导工作基地,弘扬优秀婚姻家庭文化,累计成功挽救516个家庭,离婚人数呈现稳中有降的趋势,促进了家庭和谐、社会稳定。

  全面落实惠民殡葬改革措施,引导群众移风易俗,整治各类散坟1.1万穴,完成北山公墓改造提升工程。持续保护和弘扬优秀地名文化,完成丁卯片区部分地名优化调整,3个地名入选首批市级地名文化遗产名录。









来源:京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