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助餐怎么干?这三个地方的做法值得借鉴

所属分类:机构动态  来源:镇江12349平台

2023年10月,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以来,各地民政部门在当地党委和政府领导下,会同相关部门迅速行动,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或细化完善已有方案,积极加强资源整合和扶持投入,鼓励因地制宜探索各具特色、灵活多样的助餐方式,老年助餐服务覆盖面和老年人就餐便利度不断提升,受到广大老年人欢迎和社会各界认同。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浙河北省青县、江苏省盐城市、浙江省杭州市的经验做法!



-河北省青县-

统筹多元参与,打造县域农村老年助餐服务新路径

近年来,河北省青县县委、县政府从解决老年人“吃饭难”问题入手,坚持“党建引领、村办民助、自愿参与、因村制宜”,在全省首创农村“孝老食堂”互助养老模式,补齐了农村养老服务短板,趟出了一条县域农村老年助餐服务新路径。

完善工作体系,编织服务网络

高度规划定方向。成立由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的领导小组。制定了多个推进孝老食堂建设、规范


管理运营、提升服务质量的专项文件,明确孝老食堂建设原则、发展步骤、建设目标。

全面布局推建设。整合农村资源,盘活幸福院、文化活动中心、闲置民房等场所,按照“规范提升一批、示范引领一批、新建运营一批”思路,不断提高农村孝老食堂建设运营质效。

多元筹资保运营。以县财政资金奖补为引导,村集体经济为保障,社会爱心捐助为补充,建立“个人出一点、企业让一点、政府补一点、集体添一点、社会捐一点”的多元筹资机制。透明化管理建设运营资金,确保孝老食堂长效持续发展。

创新五种模式,实现科学管理

在建设孝老食堂过程中,青县依据资金来源、管理主体和服务方式不同,探索出5种有代表性并各具特色的建设运营模式。

集体经济驱动型,指在集体经济收入较高的村,将部分集体收入投入到孝老食堂日常运营当中,切实解决资金需求。适用于基础条件好,经济实力强的村庄,把其作为推动农村孝老食堂建设的“领头雁”。

社会捐赠爱心型,指在村风民风较好的村,积极发动企业、乡贤开展爱心捐赠,形成全体村民齐心协力的良好氛围。适用于村级党组织建设有力,村风民风淳朴、民营企业较多的村庄。

邻里帮扶互助型,由村干部、党员带领“活力老年人”组成志愿服务队,负责周围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服务工作,结对帮扶,“抱团养老”。适用于经济基础薄弱,留守、独居、孤寡等老年群体较多的村庄,是一种低成本高效能的兜底性助餐模式。

市场化运营型,借助社会力量将市场经营与助餐服务功能相融合,鼓励支持餐饮企业面向社会开展餐饮经营活动的同时,为村内符合条件的老年人提供价格优惠的低偿助餐服务。该模式适用于交通便利、人员流动多的村庄,为老年助餐服务市场化提供了解决思路。

社会机构辐射型,借助养老、医疗、企业等力量,依托机构食堂,扩展助餐、送餐等服务内容,辐射周边村庄,满足老年人用餐需求,可以有效减少孝老食堂建设成本,高效利用社会资源。适用于与养老机构、医院、大型企业等社会机构相邻的村庄。

强化制度保证,确保高效规范

服务监督制度。按照《孝老食堂管理办法》,各乡镇认真履行布局管理职责,积极发挥村党支部在孝老食堂中的引领作用。办理《食品小作坊小餐饮许可证》,从业人员持证上岗。每季度协同相关部门开展食品、消防、房屋安全的服务监督工作。星级管理制度。制定《孝老食堂五星级评定标准》,有效激发乡镇、各村创建积极性。

目前,全县孝老食堂达到四星级以上标准的有14家,发展为助餐、助浴、助洁、助医、助娱和精神慰藉的农村综合养老服务平台。激励保障制度。统一为全县孝老食堂购买意外责任险,有效化解运行风险。出台《青县孝老食堂建设奖补办法》,“以奖代补”对一到五星级孝老食堂分类奖补。通过县、乡、村三级平台,以“功德碑”、“光荣榜”、“致敬牌”、企业命名等形式进行表彰。

锚定基础需求,保障持续稳定

循序渐进,量力而行。从解决农村老年人最迫切的助餐需求开始,逐步形成适合本地的实践经验,再积极稳妥拓展其他农村社区养老服务。从利用现有农村幸福院等设施开始,延伸利用其他农村闲置校舍、厂房等场所开展助餐服务。激发农村“造血”功能。县级政府将老年助餐与和美乡村建设有机结合,坚持补位不越位、帮办不包办的原则,因地制宜,在条件成熟的村逐步推广孝老食堂。村委会作为主体,自主自愿参与。充分调动社会力量,为孝老食堂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以医助养,医养结合。孝老食堂运行过程中,民政部门协同卫健等部门定期组织专业养老护理、医护人员为老年人提供康复治疗、健康咨询等养老服务,积极推广成本低、受欢迎、可复制的养老服务、医疗服务,切实满足农村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

目前,青县345个行政村中已建成并运行180家孝老食堂,长期服务特殊困难老年人2018人。全县参与捐款捐物的爱心企业达到380家、爱心群众达8200余人次,累计筹集捐款1250余万元。孝老食堂不仅解决了农村困难老年人的吃饭问题,更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提供的助餐、助洁、助医、助浴、助娱和精神慰藉等服务,已惠及超万名老年人,切实提升了老年人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江苏省盐城市-

强化系统思维,坚持因地制宜,推动老年助餐服务可持续发展

地处黄海之滨的江苏省盐城市,60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比30.12%,人口老龄化、空巢化特点凸显。盐城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养老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开展“盐年益寿·幸福助餐”专项行动,以“小饭碗”推动“大民生”,实现全市示范性长者幸福食堂乡镇(街道)全覆盖、特殊困难老年人助餐服务全覆盖,老年助餐服务质量和水平持续提升。

由点到面,优化布局

将老年助餐工作作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撑点,系统谋划推进。摸排需求,科学规划。重点聚焦高龄、经济困难老年人,综合考虑老年人口规模、助餐需求、服务半径等因素,制定养老服务设施布局规划等政策文件。试点先行,凝练经验。2021年,选择位于主城区的五星街道万户新村作为试点,将回租的经营性用房改造成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优选专业养老服务公司运营,提供老年助餐服务,运营三个月即实现了盈利。全面推广,全域覆盖。提请将养老助餐服务纳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建立“单月会办、双月督查、分级推进”工作机制,压茬推进示范性长者幸福食堂建设,持续扩大助餐服务覆盖面。

统筹城乡,系统推进

将打造具有盐城特色的城乡老年助餐服务模式作为突破点,因地制宜推进发展。

城市助餐工作中,聚焦老年助餐方便可及,重点打造三种模式。一是政府投资,多方运营。2022—2024年开展老年助餐能力提升行动,采取村(社区)自主经营、政府购买服务、公开招标等方式运营。二是拓展服务,开门办院。全市63家城市养老机构全部对社会老年人开放,提供助餐等服务。三是企业挂牌,合作共赢。与有资质、有爱心、供餐条件好的餐饮服务机构合作,设置老年人就餐专区,挂牌合作56家。

农村助餐工作中,突出对特殊困难群体的关爱,成功探索实行三种模式。一是村居兜底,睦邻互助。建湖县高作镇睦邻点集中安置全镇拆迁的特殊困难群体,发放就餐补贴,允许自种蔬果抵扣就餐费用。目前,盐城已建成136个示范性乡村互助养老睦邻点。二是搭伙相助,幸福助餐。大丰区选择符合条件的低收入家庭帮助改造提升烹饪设施和就餐环境,并聘请家庭成员制作餐食,再由志愿者参与助餐送餐服务。全区建成218个幸福助餐小院,实现村(居)全覆盖。三是乡贤助力,慈善参与。盐都区秦南镇泾口村乡贤为助餐点捐款捐物,成立“老年代餐专项基金”,让全村1500余名老年人享受低价助餐服务。

多维赋能,拓展路径

将提供高品质全方位的为老服务作为落脚点,全力提质增效。党建引领,“红色服务”。推行“党建+”,成立党员志愿服务队,为特殊困难老年人提供送餐和关爱服务。赠送党建书籍、影音资料,开展红色文化活动。线上线下,智慧服务。推行“智慧+”,在“我的盐城”APP嵌入养老服务设施电子地图,为示范性长者幸福食堂安装人脸识别智慧助餐系统。丰富内涵,优化服务。推行“组织+”,与本土养老服务和食品龙头企业等合作,推出盐城“八大碗”小碗菜、“盐年益寿”品牌冠名的老年健康食品。同时配备养老顾问,提供政策咨询、资源转介等服务。

强化保障,持续发展

将老年助餐服务持续健康发展作为着力点,完善保障体系。政府补助,扶持到位。市级制定运营补助细则,县级制定建设补助和老年人就餐补助标准。落实税费优惠,水、电、气执行居民生活类价格。规范管理,监管到位。建成联网监测系统、助餐数据实时归集平台,建立“六统一”模式,实现专业化、规范化、常态化管理。筑牢底线,守护到位。开展消防、食品安全整治集中攻坚行动,问题隐患全部闭环整改。联合相关部门定期开展安全检查,夯实安全基础。

用“一餐热饭的温度”呵护老年人晚年幸福。盐城市坚持把发展老年助餐服务作为为民办实事重要内容,建成各类老年助餐设施893个,年助餐600余万人次,为“盐年益寿”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让每一位老年人都能享有幸福美满的晚年。




-浙江省杭州市-

打造“全城通+”多元助餐模式,全面提升家门口养老幸福指数

“小饭碗”里装着“大民生”,老年人的幸福感直接体现了共同富裕的底色。浙江省杭州市聚焦老年人反映最集中、需求最迫切的“吃饭难”问题,全力打造“全城通+”多元助餐模式,不断推动老年助餐服务普惠优享。

综合布设 ,打造“标准化+特色化”助餐模式

将为老助餐服务纳入全市共同富裕现代化单元“一老一小”场景“标配”一体推进。

政策集成,推动标准化发展。先后出台老年助餐服务体系建设、服务机构建设管理规范、智慧助餐等文件,推出老年食堂、助餐服务点、社会餐饮企业合作等助餐模式,对建设标准、功能定位、管理服务规范等作出明确要求。

科学布局,丰富多样化供给。充分考虑老年人口密度、社区服务设施配置等因素,统筹布局助餐服务网点。在城市社区,推行“中央厨房+中心食堂+助餐点”、移动餐车等多元模式;在农村地区,根据地域广、居住分散等实际情况,依托自建食堂、志愿送餐或邻里互助等模式,为老年人提供方便实惠的助餐服务。

功能嵌入,打造融合化场景。将老年助餐与全市社区(乡村)、社区服务综合体建设等工作统筹规划,与日间照料、康复理疗、文化娱乐等生活场景充分融合,做好各类设施的功能叠加与综合利用,让老年人享受到“一站式”便捷服务。

精准施策 ,激发“多方参与+持续运营”效力

坚持多方参与,强化要素保障,推动为老助餐服务持续发展。

政企合作,挖潜增量。盘活社区配套用房、闲置国有企事业单位房产等资源,无偿或低偿用于老年食堂建设,吸引优质社会餐饮企业“拎包入住”。鼓励依托社区周边机关、高校等企事业单位定点挂牌,提供价格优惠、品种多样的助餐服务。

多元支持,激发活力。通过“政府补一点、企业让一点、社会捐一点、个人出一点”的方式,有效拓宽资金保障渠道。将老年助餐工作纳入全市养老服务资金补助重点范围,近三年来,市本级每年发放助餐补助均超过3000万元。

连锁运营,降本增效。推动连锁化、规模化运营,发挥供应链优势形成规模效应。积极拓展休闲、微超等功能,丰富经营业态,推动差异化发展。支持物业服务企业参与,以公益性项目和经营性项目综合打包的形式,推动良性运转。

迭代升级 ,优化“全龄友好+普惠优享”服务场景

推动老年食堂向社区食堂迭代升级,打造“新老市民普惠+老年群体特惠”的发展模式。

转型升级,优质共享。出台《关于推动社区食堂建设的指导意见》,在优先保障老年人用餐需求的基础上,提供“全龄友好”的便民助餐服务,目前城市社区已有80%的老年食堂面向社会开放。

优化运营,提升品质。采取优化就餐时间、划定就餐区域、实行差异收费等措施,引导青年、老年群体错峰就餐,通过分时段供应平衡年轻人和老年人的不同用餐需求,提升运营效率。

整合力量,保障送餐。加强与互联网生活服务平台之间的合作,探索老年食堂挂牌“小哥之家”,作为外卖小哥、快递员等新就业群体的常驻活动中心,同时又汇集“小哥”志愿者力量,组建幸福助餐队,打通服务老年人的“最后一公里”。

数字赋能 ,推动“全城通吃+优惠通享”可及可感

创新推出“全城通”智慧助餐服务,实现“通吃、通享、通付、通达”。

制度重塑更可及。出台《关于提升全市老年人智慧助餐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打破户籍限制,按照不同年龄段,为老年人提供5—8折优惠折扣。

场景重塑更有温度。搭建全量全要素数字“驾驶舱”,以老年人社保卡(市民卡)为实体介质,以“人脸”为验证方式,以“长者码”为数字码,推动全市老年助餐“卡、码、脸”通用。

协同重塑更加开放。构建业务协同和数据共享模型,生成健康画像,智能推荐菜品、提示禁忌饮食。线上,在“浙里办”APP上的“杭向颐养”应用发布“全城通”食堂地图;线下,推出“全城通·百膳惠老”统一标识,构建家门口的智慧助餐网络。

办好“小食堂”,服务“大民生”,杭州市积极打造共同富裕先行场景,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幸福“食”光。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老年食堂(助餐点)2000余家,村(社区)服务覆盖率达90%以上,其中接入“全城通”的老年食堂突破1400家,累计服务超1400万人次。(来源:中国民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