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机构运营模式创新:小单元家庭式照护模式

所属分类:机构动态  来源:镇江12349平台

在养老机构的运营过程中,从空间形态上创新一种养老模式——“小单元家庭式照护模式”,这种模式将生活单元建设成“家”的形态,在有生活感的温馨客厅里,在有着家人角色的照护者陪伴下,让长者在有家的味道环境里,安详快乐地生活。目前,该模式已经在全国各地养老机构、日间照料中心等广泛推广。


微信图片_20240607091206.jpg

关键知识点

01、小单元家庭式照护模式是什么

通过对适老化环境布局、老年心理学、老年行为学等学科的综合研究与运用,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为导向,以社会最小单位家庭功能为基础,在力求以简单的区域组合模式达到空间效能最大化利用的同时,在服务的供给上尽可能实现家庭所拥有的功能,从而形成了小单元家庭式照护模式。


小单元家庭式照护模式可以有效提升长者在机构中的价值感和存在感,让长者在自己所熟悉的人和环境中找到归属感并安心居住。在有生活感的温馨客厅里,在有着家人角色的照护者陪伴下,让患有认知障碍和失能的长者依然在“有家的印记及家的味道”的熟悉环境里,没有焦虑、没有孤独,安详快乐地生活。


02、小单元家庭式照护模式的核心理念

小单元家庭式照护模式具有精致、精细、精准的特点,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借鉴,通过空间改造、氛围营造、社会化功能、卫生保健、赡养及经济等多方面的构造,最大限度满足长者的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等需求,从而减少长者机能上的退化,更有助于长者自信心的重建。




养老实践出真知

一、不仅是名称的改变,更要体现家的温度和居住单元的“家文化”布置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进步,养老机构在注重长者生活照料的同时,越发注重长者的精神需求,最大的进步就是无论是从人文环境上还是从人性化管理上都呈现“去机构化”的改变。在长者居住单元的布置上充分体现“家文化”的理念,以满足长者家庭化、人性化的需求。从以“长者居室”为称呼转变为以“×××(怡福缘)”小单元来命名,每个细节都体现出“家”的温暖。


1.色彩搭配——让个性与共性相互交错


根据居住长者的性别,不同楼层采用不同色彩调和,均以暖色调为主,色彩柔和又丰富,相互碰撞又不过于强烈,不仅能带给长者如家一般的温暖与宁静,还能让人产生愉悦的心情。所有楼层家具一律采用深色系,选择简约大方的组合橱柜,符合长者沉静稳重的个性。橱柜的每一格装饰空间,摆放了长者喜爱的各种装饰造型小物件。色彩的搭配让个性与共性相互交错,这是“去机构化”的一大改变。

2.单元设置——让家庭和温馨时刻相伴


长者生活的楼层可分别设置3~4个小单元,每个单元完全参照家庭式住房结构设置,设2室一厅2卫,每单元入住8~11名长者,客厅内放置一张8人餐桌,具体安排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客厅是长者集中用餐和公共娱乐活动的空间,集聊天、看电视、会客等功能于一体,增加同单元长者之间互动的机会。




实践证明:客厅和卧室区域功能分明之后,大大减少了长者卧床的时间,互动时间得到了有效提升。客厅的窗台还可以安置一排搁物凭条,摆放一些长者亲手种植的花草和饲养的小动物等,充满灵动与生气。


3.走廊文化——让怀旧和思念萦绕其中


居住单元的走廊,充满明亮色彩与活泼氛围,布置充满生活气息。“生活照片”板块,既有年代感的老照片,也有一起生活的长者与工作人员的合照。“节日实事风采”板块,每一个传统节日氛围体现得淋漓尽致。还有活泼可爱的“宠物造型”板块,充满童趣,让长者爱上散步。


4.公共空间——让沟通和交流如影随形


走廊尽头的公共活动区域,是长者共同活动或是与家人亲友团聚的“世外桃源”。明亮的落地窗通透大气,色彩明亮的方格布桌则透露着一丝小清新。区域的一隅是一个简洁的厨房橱柜,随意摆放了一些厨房用具,浓郁的人间烟火气扑面而来。另一隅则摆放了简约的布艺沙发,窗外风景尽收眼底。这是长者晒太阳和家属聊天、聚会、谈天说地的场所。


5.“三温”理念——让亲情和孝心近在咫尺


在整个单元的布置上,养老机构始终应秉承居家概念,始终围绕温馨、温暖、温情的“三温”理念,从更深层次去探究长者对家的需求。比如设置怀旧角,摆放一些老物件、老照片,让长者体会过往的幸福。长者亲手种植的花草、饲养的虫鸟等,让长者体验生活的生机盎然,维持原有生活的情趣。提供长者与家属互动的公共空间,增加了家属来探访的频次,紧密维系了长者与亲属之间的亲情纽带。让长者爱上机构,让家属爱上机构,这是我们打造“家文化”的根本所在。



二、不仅是模式的创新,更要体现人文的温暖


1.开展小单元家庭式照护模式的理念


小单元家庭式照护模式是养老机构积极探索一项以“家文化”为理念,以提供精致、精细、精准服务为基本要求的服务模式。


研究显示,大多数长者在入住养老机构之后,因为远离熟悉环境,生活作息、人际交往等方面都需要重新适应,容易产生失落、寂寞与不被需要的感觉,对于自我价值感和认同感也逐渐降低。


针对这些问题,养老机构应结合入住长者的特殊居住需求,通过对适老化环境布局、老年心理学、老年行为学等学科的综合研究与运用,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导向,以社会最小单元家庭功能为基础,在力求以简单的区域组合模式达到空间效能的最大利用的同时,在服务的供给上尽可能实现家庭所拥有的功能,从而形成了小单元家庭式照护模式。


2.长者居住得温馨、舒适、安全是第一要务


(1)像家一样布局空间


从传统的集体居住房间着手,打造以长者个体为主的两室一厅两卫的小单元家庭居住环境,容纳不超过11名长者。有明确的区域分割,2间卧室与客厅之间采用无房门阻隔设计,既便于长者出入,又方便护理人员看护。相邻床位之间的距离可以容纳轮椅和助行器自由出入,床旁设置幔帘,以打造个人私密空间。卫生间位于每个卧室的尽头,方便长者随时使用。公共客厅位于两个卧室中间,即兼具室内餐厅作用,又是长者娱乐休闲、会客活动的地方。




每个单元都配备了基本的家庭化家电设备,卧室和客厅安装了有线电视,既确保了客厅的娱乐活动,又能满足长期卧床长者的视听享受。客厅内配备微波炉及电冰箱,实用方便。所有的家具采用适老化设计,电动床板既能满足不同身高及肢体障碍长者的需求,又减轻护理人员服务难度。卫生间内还安装了智能坐便器,让长者享受现代化科技带来的舒适体验。


(2)像家一样布局结构


在公共区域的布局上,楼层的走廊尽头设置了公共客厅,落地窗使户外的阳光能更多地照射进来,简约的居家布置简单又不失温馨,这里是长者与家属相聚相谈,甚至举行小型家庭会议等的首选之处。


为保障入住长者的安全性,楼层铺设防滑地砖,所有外露面确保无尖锐角。走廊浴室和卫生间均安装符合标准的扶手栏杆。照明充足,采用柔和灯光效果,符合长者对照明的需求。每张床位都铺设有智能床垫,通过数据终端监测长者的生命体征以及在床和离床的状态。床头配有小夜灯。长者活动所到之处都装有呼叫装置。


(3)像空间一样布局环境


在环境色彩的选择上,每个楼层都有不同的主色调,方便长者识别辨认。根据长者的生理、心理特点,走廊、居室墙壁等选择柔和、素雅的颜色为主,有利于休息和睡眠。家具以深色为主,显得平稳庄重。在摆设上注重个性化体现,长者床头摆放其喜爱的装饰物品或照片,凸显居家氛围。打破生硬的机构化装扮,增加内容形式丰富多彩的装饰。比如:假日环境布置,让长者与员工共同创造浓浓的节日氛围;怀旧角让失智长者沉浸在幸福的回忆中;绿植园艺让绿色生命点亮晚年生活;文化板报长廊诉说长者精彩生活的瞬间。



3.养老机构的服务=长者家的功能


(1)“家的归属”,护理暖心服务维持情感交往


“家的归属”致力于满足长者社交和情感的需求。小单元家庭式住养环境除了在空间布局上打造家的概念,更多的则是从服务内容多样性的提供上体现家的理念,让长者在“家”中愉悦起来,满足社交与归属的需求。


首先是新入院长者的欢迎仪式。及时为新入院长者答疑解惑,开展社工小组活动,使长者之间相互认识、增进交流、找到新伙伴,派专人一对一跟进,积极帮助长者适应养老机构的新生活。


其次是照护内容的改变。从依赖型的照顾形态到自立或共同完成照顾内容,通过强化照护人员与长者间共同生活印象,让长者参与一些简单且力所能及的工作,增强价值观及责任感,建立自信。


再次是家属的探望和陪伴。将卧室与客厅分开布局,既减少相互间的打扰,也提升了家人陪伴的“无障碍感”。鼓励家人多来陪伴,让长者感觉家庭始终在支持他们。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假日文化活动,建立家属微信群,畅通长者与家人的沟通,为长者和家属之间编织和谐融洽的亲情关系网。


最后是“亲情式”照护。每个单元配备日间护理员2名,夜间护理员1名,采用24小时不间断的照护模式。了解每一位长者的个性特点、特殊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尽量不让长者的生活模式因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在日常照护过程中,通过语言、抚触、微笑、歌唱等多种方式满足不同长者的情感需求。长者与护理人员在长时间接触中建立的情感,较大程度上替代了子女对长者的供养及照顾。


(2)“家”的尊重


专业社工服务实现长者自身价值,提升家的社会化功能。


“家的尊重”满足长者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入住机构的长者,社会身份淡化,其人格尊严、长者身份、支配地位、人生价值等方面仍希望受到关心和尊重。通过人生回顾的专业引导,让长者在晚年也能实现自我价值。


第一,借助多媒体手段开展床边陪伴服务。以现代科技产品为依托,综合运用音乐、游戏、影像等技术,在家庭式小单元内,长期开展以“悦动心灵”为主题的音乐治疗活动,通过“歌咏疗法”和“团体音乐疗法”等方法来预防和延缓长者身体机能的衰老。


第二,利用植物栽培与园艺操作。引导长者分享经历,体验种植乐趣,增加人际交流和自我效能感,改善住养生活。在家庭式小单元里组建园艺小组,设立种植角,让长者通过栽培、度过、感觉、采收、使用等环节获得成就感和尊严感。


第三,搭建兴趣体验平台,营造家庭文化氛围。根据长者的兴趣和需求,招募社会爱心人士作为志愿者,开发手工、折纸、书法、影视、歌咏、读报等兴趣小组活动。让有特长的长者担任兴趣小组活动的引导员:让长者中的“公推家长”牵头管理民管会、膳食会;鼓励长者用文字和镜头记录生活的点滴,使长者的住养生活充实、愉悦,促进长者相互交流,形成互相尊重的大家庭氛围。


第四,开展每月集体生日会。为长者享受住家般的精细化服务,小单元每月为当月生日的长者共同举办生日会,并邀请长者亲属和长者欢聚一堂,共同分享喜悦。


第五,开展个人和团体回想。让长者回忆曾经经历过的社会历程,通过长者对自己的生命历程进行口述回忆,来重新确立自己的人生意义,实现生命尊严和人生价值。


4.长者的微笑是衡量机构效果的唯一标准


小单元家庭式照护模式,可大大降低养老机构的意外事件发生率,提升机构服务满意度。该照护模式不仅可提升长者价值感及存在感,更能让长者在自己熟悉的人和环境中,找到归属感并安心居住,提升长者的自主能力和社会价值感。同时大幅度增加长者离床时间,对于公共空间使用意愿相对增加。

在新形势下,机构养老不再是冷冰冰的机械式运营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家庭式的照护、亲情的陪护、专业的保健、社会关系的维持等优于、高于家庭功能的供给模式。逐渐建立适合机构的可操作、可持续、可复制的能满足“供需匹配”的服务模式。


作为养老从业者,我们应致力于以更科学、高效、集约的专业化“全人照护”模式,为广大高龄、失能、失智长者提供高品质的机构优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