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2年底,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超过2.8亿,占全国总人口19.8%,其中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达2.1亿,占全国总人口14.9%。在进入老龄化社会的20年间,我国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绝对数量增加了两倍,“七普”数据显示,2020年末达3580万。高龄化的特征是失能半失能风险水平的大幅增加,这为老年照护体系带来了较大压力。面对如此庞大老年群体的需求,养老行业却面临从机构到居家,从管理者到护理人员全线的“用人荒”。我国养老服务起步较晚,养老服务队伍有“三低三高”的普遍特征,即社会地位低、收入待遇低、学历水平低,流动性高、劳动强度高、平均年龄高。养老人才普遍处于上升通道不畅、职业认同度偏低、自我认同感较低的境况之中。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国共有各类养老机构和设施38.7万个,养老床位合计829.4万张,按照国家标准养老护理员与老人的比例1∶4计算,至少需要养老护理员200余万名。但目前养老护理员仅有32.2万名,缺口近170万名。北京石景山民族养老院院长郝青青对记者表示,就像我国大部分养老机构一样,民族养老院面临着养老护理员年龄偏大、教育水平偏低、人员流动性大等问题。社会对于养老护理员素质的要求是越来越高的,养老护理不仅是简单的生活照料和看护,还涉及医疗治疗、健康护理、心理慰藉等专业知识。新入职的员工缺乏相关专业技能,需要通过一系列岗前培训、标准化规范等提升技能水平,在职的养老护理员也需要不断培训来适应护理方面的新要求。不仅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人才缺乏,养老社会服务机构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和泰康溢彩基金会联合发布的社会服务机构参与养老服务供给研究报告显示,参与居家养老的社会服务机构同样普遍面临“工资待遇低”“服务人才匮乏”“员工劳动强度较大”“员工队伍不稳定,流动性较大”等问题。尚振坤表示,现在各个养老机构里,养老护理员都是非常稀缺,引进的渠道也比较狭窄,所以就需要从方方面面拓宽渠道,比如促进校企合作来培养专业的职业护理员,通过对口合作的方式来定向培养人才支撑养老服务机构的发展。从养老机构的招聘角度来看,秦利英说除了看重护理能力之外,人品和认知也很重要。“因为和老年人的照护相关,不能只是当一个机器人一样去做完他的吃喝拉撒,你得有情感。这样的人才其实很缺。”上海市北职业技术培训中心校长王兰的想法也类似,她将之形容为“让人喜欢的能力”。理想状态是,不论到了谁家里,到了哪个老人面前,对方都挑不出毛病。当然这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但对于用人单位来说,很多细节和琐事处理能力比专业技能更紧缺。在2024年上海市职业技能竞赛月度主题赛赛场上,考查评判标准也在尽可能地把更多软性的情绪沟通纳入其中。记者看到,选手会轻声细语地询问“老人”:“今天天气不错,我们出去晒晒太阳,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好不好?”在处理骨折等问题时,每一个步骤都需要选手和“老人”保持沟通。王兰告诉记者,比赛过程中会考查每一个细节。仪容仪表怎么样,指甲剪干净了没有;更换床单时,能否记得关上窗户避免老人着凉;压疮等需要暴露老人背部的操作,是不是能够注意隐私的保护……
专业的职业培训和职业竞赛,提供了一条更清晰的人才培养通道。在养老机构担任院长的秦利英感触颇深,她坦言这个行业因为门槛较低,所以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参差不齐,而一级级的培训是“很好的事”,除了技能培训之外也有情绪和思想的提高,能让更多老年人受益。对于一线人员从业人员来说,秦利英更担心的是由于从业人员的不足,让老人或家属对养老机构产生误解。“很多人觉得去养老院就是关在那,在那等死,但其实我们的机构现在每天的活动非常丰富。”秦利英一直记得,曾有一位被轮椅推进机构的前乒乓球“国手”,一个多月的照护后整个人都利索起来,还打趣要教护理员们打球。养老服务行业或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多年的职业培训经验也让王兰意识到,当下我们的养老护理方面还是更注重实操,而在心理方面,老人的需求也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老龄化趋势不可阻挡,社会对养老服务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养老机构也需要更多专业力量的加入。21岁进入养老行业,9年过去了,李水平从一名实习生成长为养老机构负责人。她发现,随着社会对于养老服务业的认知变化,过去一些人看不起养老护理员等情况正在转变,“人们越来越认可养老护理工作,知道我们提供的是专业的养老服务。”回忆起最初进入养老服务业时,李水平说,“当时,养老院有100多个床位,都是我们这群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人在照料,给老年人喂饭、换纸尿裤、翻身,有时他们还会发脾气。”在李水平看来,这份工作并不光鲜,她也曾为此迷茫过。收入方面,李水平以北京地区举例,养老护理人员实习工资一般不到2000元,正式员工的月薪多在4000元~5000元,包吃包住。前不久,国家统计部门出版的《中国统计年鉴2023》显示,2022年,北京城镇非私营单位年平均工资近20.9万元,城镇私营单位年平均工资近10.5万元。另外,养老院的工作分白班和夜班。“夜班格外辛苦,因为夜晚容易出现一些危险情况,例如老年人摔倒、噎食、坠床,及脑梗、心衰等急性病变,需要及时注意老人的身体情况,护理人员很少能睡个整觉。”李水平说。“我们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两个班,毕业80人,从事本专业的不到10人。大家都转行了。”李水平说。采访中,几位实习生坦言,最想做的是养老管理或行政工作,“但目前养老机构的管理者基本是从护理员做上来的。刚毕业的年轻人学得再好,直接去管理,不服众,也不现实。”“一线护理工作,让我干两年,我能坚持,但如果再做个四五年,能不能坚持,我自己也很难说。因为即使到组长、主管岗位,依旧要做不少基础工作。”李水平时常对刚入行的年轻人说,进入养老服务业,最起码要做好前三年都在一线护理岗位吃苦的打算。记者采访发现,目前养老服务业存在招人难、养老护理专业人才不足、队伍稳定性差、人才流失严重、院校培养的人才进入养老服务业就业意愿不强等情况。近日,在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主办的第三届护理员节上发布的《2023养老护理员职业现状调查研究报告》指出,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64亿人,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迫在眉睫,养老护理人才的培养日显迫切。通过调研,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发现,养老服务业虽有一定发展,但总体滞后的局面并未改变。在多种制约因素中,护理人员收入低是导致队伍不稳、人员不足、服务不良的根本原因。郑功成认为,要扭转这一滞后局面,关键是解决因收入低而导致人员不足、队伍不稳、服务质量不高的问题。他呼吁壮大养老服务的物质基础,设立护理员薪酬补贴机制,包括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快建立护理险制度等。当前,老龄化加速,各地陆续出台政策,鼓励年轻人进入养老服务业工作。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对养老护理员发放入职补贴。在北京,对于毕业生进入养老服务机构专职从事养老服务工作的,按照本科及以上6万元、专科(高职)5万元、中职4万元的标准,发放入职奖励。“目前,养老护理员比较紧缺,需要从方方面面拓宽渠道,如通过校企合作、对口合作等方式,定向培养人才支撑养老服务机构的发展。”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关系与人力资源学院教师窦学伟建议,用更好的工作环境、更优的薪资待遇及更畅通的职业上升通道,吸引更多专业的年轻人从事养老服务。如今,李水平也负责机构的招聘工作。她的感受是,这个行业发展空间很大,“如果对养老工作有热爱,愿意坚持,年轻人在这个行业还是很有前途的。”目前养老行业面临的问题,人才只是问题的表象。真正的问题是,市场潜力还没有变现,服务能力不及社会预期,而市场的不成熟,必然导致职业天花板较低,从而影响就业意愿与吸纳毕业生的能力。正如首批开设养老专业的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罗娟所言,尽管学生们对养老行业有了更深刻认识,但还是有部分应届生在观望是否接受养老机构的工作。“中国拥有巨大的老年人口结构,养老产业的基本面需求巨大无比,但是中国养老产业存在根本的结构性不平衡现状。缺乏现代养老服务业的布局和系统性的养老机构,供需矛盾突出。”有业内人士如此分析目前中国养老行业的现状,而要解决养老的结构性问题,在其看来就必须通过有效战略和政策落地来保障完善和实现,其中包括三方面内容:养老设施、配套产业和制度化的服务性群体。可见,人才只是需要完善的其中一个环节,而且这个环节与另外两个环节息息相关。值得注意的是,媒体报道提到,目前养老机构虽然提供了不少岗位,但仍有相当数量的同学更倾向于进入养老领域的体制内工作或者考研深造。就业选择当然是理性的和个人化的,养老领域的体制内工作机会相对有保障,而该领域体制外的就业前景则显得不那么明朗。一言以蔽之:养老机构的工作前景更广阔,但挑战性也会很大。因此,要对选择入行毕业生致以祝福,希望他们能拥有强大的内心,在行业扎下根来,成为真正的专业人才。根据一份《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14年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的消费规模将从4万亿元增长到106万亿元左右,市场呈现一片蓝海,既覆盖医药、地产、金融等传统领域,也涉及包括机器人、可穿戴设备、脑机接口等新兴科技领域。其中,养老专业学生的机遇就在于管理大型设备的采购维护,评估智能设备的实用性甚至提出研发需求等,这也意味着养老从业者有机会真正成为高端服务业的专业人才。而要使报告成为现实,就需要考虑到养老产业背后复杂的产业链,在培养人才的同时,产业链上的其他环节也要尽快发展,只有实现规模效应,才能支撑产业的高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