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咽障碍是常见的老年综合征之一,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衰老、退行性改变、脑卒中、咽部和喉部肿瘤术后等致吞咽功能障碍患者越来越多,成为影响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大问题。
吞咽障碍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症状,神经系统疾患吞咽障碍发生率为64%-78%,中国老年人吞咽障碍的总体患病率为38.7%,一般社区老年人群的吞咽障碍患病率为10.63%-13.9%养护机构为26.4%-32.5%。吞咽障碍是指由于下颌、双唇、舌、咽喉或食管等器官结构和(或)功能受损,不能安全有效地把食物输送到胃内的过程。吞咽障碍发生率高且易引起误吸、吸入性肺炎及营养不良等并发症,增加感染风险,严重者可导致多器官衰竭,甚至危及生命。2. 经常有口、鼻反流,流口水或痰多,痰中带食物残渣;5. 进食后有声音嘶哑、混浊;突发呼吸困难、气喘;当患者出现以上任何一个问题时,都提示可能存在吞咽障碍,需进一步做吞咽功能的检查。在临床上对此类患者入院时护士均给予吞咽障碍的初步筛查,采用的是洼田饮水试验法。WST(water swallowing test)于1982年由日本学者洼田俊夫提出,是现在广泛应用的经典初筛手段。操作简单易行、无创安全,是临床中广泛应用的初步筛查方法,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的早期误吸筛查和吞咽障碍诊断方法。值得注意的是,洼田饮水试验达到Ⅲ级及以上者,这些患者都属于误吸高风险人群,需引起重视。吞咽障碍的发生会造成误吸、窒息、心理疾患、吸入性肺炎甚至死亡,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吞咽障碍康复治疗与护理需要尽早进行,以促进患者康复并提高生活质量。康复训练可分为间接训练(基础训练)和使用食物同时并用体位、食物型态等补偿手段的直接训练(摄食训练)。1. 基础训练(间接训练):感觉运动训练技术、气道保护手法、 电刺激、磁刺激等。2. 摄食训练(直接训练):基础训练后开始摄食训练。(1)体位:让患者取躯干屈曲30°仰卧位,头部前屈,用枕垫起偏瘫侧肩部。(2)食物型态:食物型态应本着先易后难原则选择,同时兼顾食物的色、香、味及温度等。(3)每次摄食一口量:一口量正常人为20mL左右,一口 量过多,食物会从口中漏出或引起咽部食物残留导致 误咽;过少,则会因刺激强度不够,难以诱发吞咽反射。(4)其他:配合针灸、高压氧、吞咽障碍康复体操、心理康复等。发现误吸先检查口咽,如见异物,立即消除。迅速将患者头转向一侧,立即用示指裹以毛巾或布块,伸指入口至咽壁,感知异物并快速清除,直至清除干净为止。如异物未被清除,可立即使用负压吸引器直接吸引。随即作间断正压呼吸,先用纯氧,如误吸时间较长,可行呼气末正压通气,使肺泡重新扩张。窒息的应急处理推荐首选海姆立克急救。操作要点:冲击吸入异物者的腹部及膈肌下软组织,以此产生向上的压力,进而挤压肺部残留气体形成向上的气流,使堵在气管中的异物向外冲击。1. 给患者提供容易吞咽的食物,根据其咀嚼、吞咽功能和意识状态,食物选择从全流食逐渐向半流食、普食过渡。患者进食时给予端坐位或半坐卧位,保持体位舒适,进食后采取右侧卧位。2. 鼓励患者咳嗽排痰及做呼吸锻炼,以促进保护性生理反射恢复,协助患者排痰,保持呼吸道通畅。3. 居家照护期间,社区护士结合患者和家属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吞咽障碍健康教育。指导患者代偿进食方法和如何判断及处理误吸,教育患者保持口腔卫生并讲解吞咽障碍的基本知识,如何配合吞咽障碍的筛查和评定、吞咽功能训练、摄食训练、误吸急救等相关知识。吞咽障碍的康复是一个系统化、整体化的过程,通过“医院-社区-家庭”的延续性康复护理模式可以更好地对患者进行摄食管理、改善吞咽障碍、防止并发症发生、从而促进患者的吞咽功能恢复,早日回归家庭和社会。[1]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老龄健康服务与标准化分会《中国老年保健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社区吞咽功能障碍康复护理与照护专家共识[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杂志,2019,17(4):7-15.[2] 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护理专业委员会.吞咽障碍康复护理专家共识[J].护理学杂志,2021,36(15):1-4.[3] 郑彩娥,李秀云.实用康复护理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282-284.[4] 张蒙蒙,孙洁,陈伟,等.咽反射功能对洼田饮水试验评估吞咽障碍准确性的影响[J].中国康复,2020,35(10):529-531.[5] 王拥军,徐安定,董强,等.中国脑血管病[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412-416.445-465.[6] 中华护理学会-老年人误吸的团标(2023-01-31发布,2023-05-01实施)主审:翟华,上海市同济大学附属养志康复医院,中国康复医学会科学普及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本作品的内容来源于网络,略有改动仅供学习、交流使用;
本作品的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以做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