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村老人共享发展成果

所属分类:机构动态  来源:镇江12349平台

在我国2.97亿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中,有超过1.2亿居住在农村。据“七普”数据显示,老龄化水平城乡差异明显:从全国看,农村60岁、65岁及以上老人的占比分别为23.81%、17.72%,比城镇分别高出7.99、6.61个百分点。

近年来,各地各部门从统筹城乡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出发,加强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不断健全农村老人关爱服务体系。但与生活在城镇的老人相比,农村养老仍然是一块亟待补齐的短板。“提升农村养老服务”也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中提出的26项举措之一。

今年全国两会上,本报记者采访到3位来自基层的全国人大代表,他们就解决农村养老难题做出积极的实践探索,并提出了有关建议。“让农村老人共享发展成果”成为他们的一致呼声。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兰考县三义寨乡白云山村党支部书记陈保超:

推动基本养老服务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

“白云山村有315户约1100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193人,占全村人口总数的19.3%。由于年龄较大、行动不便,子女常年外出就业,许多留守老人长期无人陪伴,一日三餐更成为老大难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兰考县三义寨乡白云山村党支部书记陈保超,带来了《关于深入推进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陈保超在工作考察中发现,兰考县农村养老服务场所多由空心院、旧校舍、闲置老村室等改造而成,适老化设施不够完善,后期维护运营费用不足。农村老人无稳定收入,对入住机构养老存在一定经济压力。

对此,陈保超提出两条具体建议:

一是丰富农村养老载体。推动农村基本养老服务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加大对农村养老设施建设资金支持力度,进一步丰富养老形式。兴建集体老年公寓,让老年人在村内或就近互助养老,降低养老成本,实现“住得起,养得好”。

二是提高助老餐厅覆盖率和运营率。可采用“公建民营”方式,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与品牌餐饮企业、连锁快餐企业合作,多渠道增加助餐供给主体。也可建设区域性老年助餐中心,推行1个中央厨房为多个助餐中心提供配送的“1+X”模式。对提供助餐服务的企业实施优惠补贴等措施,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归根到底,都是为了给留守老人提供便捷、实惠、健康的就餐服务,提升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

作为一名村党支部书记,陈保超近年来全身心投入到新农村建设工作中。“村党支部带领乡亲们发展智慧农业,走出了一条以蔬菜种植带动乡村产业发展的致富路。温室大棚蔬菜种植成为当地主要增收产业,欢迎大家品尝‘白云山西红柿’。”他自豪地说。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濉溪县刘桥镇乡村振兴工作站负责人陈影:

农村养老服务要向失能失智人群倾斜

“刘桥镇是皖北地区典型的农业镇,现有耕地6.77万亩,乡村人口6.1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老人9177人,80岁及以上老人2751人,老年人约占总人口的15.04%。全镇现建成并投入使用了6个养老服务站,为农村老人提供日间照料、助餐等服务,但这些服务都是针对有自理能力的老人,对失能失智人群的服务相对短缺。”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濉溪县刘桥镇乡村振兴工作站负责人陈影,已经在“三农”一线奋战了13年,2021年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

陈影格外关注农村老人的生活。她观察到,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但农村地区养老问题还是非常明显,在中西部地区更为突出。陈影告诉记者,去年她提交了一份关于提高农民养老金基数、增加农村老人收入的建议,得到相关部门的积极回应。今年,她根据一年来的走访调研,提出《关于进一步完善中西部地区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议》。

“建议加大对中西部农村老年人的补贴力度,特别是失能失智老人的养老补贴,可根据年龄采取阶梯式递增补贴的方式。”陈影提出,还要加大对养老机构的支持力度,培养专业化的养老服务队伍,解决农村老人的照护之忧。通过创新金融和科技手段支持农村养老,如开发长期照护保险等金融产品,减轻农村家庭的养老负担。

陈影认为,农村养老服务供给要向失能失智人群倾斜。相关部门可加强医疗机构与养老服务的衔接,发挥乡镇卫生院和村医的优势,为乡村高龄、重病、失能失智等群体提供定期体检、上门巡诊、健康管理等基本服务,满足农村老人的多元化养老需求。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易水砚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张淑芬:

积极探索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

“我一直关注养老,也投身养老,在全国两会上提出过多份有关发展养老产业的建议。2021年,我投资成立易县养老服务中心,积极探索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今年两会上,我会继续提出相关方面的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易水砚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张淑芬介绍说,易县养老服务中心常住老人有140多人,其中有三分之二为失能或半失能老人,大多数人用的都是医用护理床,对护理条件和护理水平要求较高。与养老服务中心一墙之隔的是一家中医院,2023年起,双方加强合作,中医院派医护人员为老人进行日常检查,让有需求的老人“足不出户”即可享受针灸、烤电等医疗服务。今年两会上,张淑芬带来“尽快建立完善医养结合机制,大力推广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出台相关扶持政策,鼓励京津冀三地共建养老医疗机构,推动养老院与护理院对接合作”等建议。

多年的基层调研,让张淑芬看到发展农村养老的紧迫性。近年来,她还就加强农村养老信息平台建设、加大对农村养老资金投入,不断完善农村地区的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等提出建议。张淑芬说,要积极探索乡村振兴战略下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农村养老模式。部分农村老人“故土难离”,不愿意到县里和乡镇敬老院养老,发展居家养老、志愿活动“积分制”养老、特困供养服务养老等势在必行。

“许多农村年轻人涌向城市,而城市老年人向往田园生活。在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的乡村,当地政府应携手村民合作社,利用闲置农宅打造高、中、低端休闲养老的旅游社区,以满足不同客户群体的需求。”张淑芬建议发展“乡居民宿+休闲养老”,设立“村组睦邻点”“邻里互助中心”,推广不离乡土、不离乡邻、不离乡音、不离乡情的互助式养老服务.


网友热议养老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人口老龄化加速,让许多年轻人开始思考养老问题。在知乎等平台上,“80后”“90后”纷纷就农村养老问题发表看法。

“要把物质供给和精神供给有机结合,以防农村老人‘有物不欢’。”

“进一步提升农村养老服务水平,既要有所养、有所医、有所安,也能有所乐、有所学、有所为,托起幸福夕阳红。”

“落叶归根这种观念深深地印在每个国人心中,尤其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执念会越发深沉,最终演变成一种思念家乡的情绪,促使着人们回到自己出生的地方。”

“绝大多数农村老人,没有足够的养老金,因为不想拖累儿女,基本是活到老干到老。有的六七十岁,还在下地干活。”

“农村失能老人主要有两种养老形式:如果夫妻健在,一方失能,配偶承担主要照料责任;如果老年丧偶或独居失能,就近选择便宜的养老机构是常见的解决办法。”

“现在微信可以绑定亲属卡支付,如果爸妈会用手机,日常生活开销可以从上面走,这样我们不用经常担心他们没有钱花。”

“给家里安几个夜灯,厕所安装防滑垫和扶手。每天基本上喵一下监控,自己心里踏实一些。”

“回乡就业,就近照顾。或者把父母接到身边。”

“现在农村养老院发展很快,很多村子都在大力投资建设。养老院会提供全方位的养老服务,包括文化娱乐、心理关怀、看病就医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