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骨质疏松
所属分类:健康小常识 来源:镇江12349平台
一、什么是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是一种全身代谢性骨病,以骨量减少、骨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从而导致骨强度下降,骨头“变脆”,容易发生骨折。是与增龄有关的退化性疾病;随年龄增长,患病风险增加。
二、骨质疏松有哪些危害?
1.骨质疏松的严重后果是发生脆性骨折,女性一生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性(40%)高于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的总和,男性一生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性(13%) 高于前列腺癌。
2.脆性骨折可导致病残率和死亡率的增加;生活不能自理, 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3.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和护理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和物力,费用高昂。
三、骨质疏松有哪些临床表现?
1.疼痛。腰背痛更为多见。
2.脊柱变形。还有部分老年人出现身高变矮、脊柱缩短。其原因:①由于椎间盘变性导致椎间盘变薄,如果累及数个椎间盘即可导致身高的降低。②椎体压缩性骨折,椎体发生楔形改变导致高度降低而引起,最终可能导致驼背或畸形。如果老年人的身高比前 1 年降低 2cm,或是比年轻时低了 3 ~ 5cm, 就需要警惕是否患了骨质疏松症,发生了椎体压缩性骨折。
3.骨折。骨折是骨质疏松最严重后果。骨折的常见部位包括髋部、胸腰椎、桡骨远端、肱骨近端及踝部。值得注意的是,一些骨质疏松者常无明显症状,往往在骨折发生后经 X 线或骨密度检查时才发现已有骨质疏松。由于老年人对疼痛敏感性差,有的已经发生了骨折,但未感到明显疼痛, 不及时就诊,容易耽误病情,故骨质疏松又称“无声无息的贼”。
四、骨质疏松的治疗有哪些?
骨质疏松是可防、可治的。因此早期诊断、及时预测骨折风险,并采用规范的防治措施是十分重要的。
1.调整生活方式
(1)富含钙、低盐和适量蛋白质的均衡膳食。
(2)日照(暴露前臂、每日 15 分钟以上)、户外活动、负重运动(每周 4 ~ 5 次)、抗阻运动(每周 2 ~ 3 次)。
(3)戒烟、戒酒。
(4)防止跌倒的各种措施。
2.骨健康基本补充剂
(1)钙剂:绝经后妇女和老年人每日钙摄入推荐量为1000 ~ 1200mg(其中每日正常膳食可补充约 600mg)。应注意避免超大剂量补充钙剂潜在增加肾结石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2)维生素 D:每日 800 ~ 1200IU。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建议老年人血清 25 羟基维生素 D ≥ 75nmol/L(30ng/ml)以降低跌倒和骨折风险。应注意个体差异和安全性,定期监测血钙和尿钙,酌情调整剂量。
3.其他药物。根据情况在医生指导下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
案。
(1)抑制骨吸收的药物:主要有雌激素、雌激素受体调节剂、降钙素、双膦酸盐等。
(2)促进骨细胞形成的药物:氟化物、甲状旁腺激素等。
4.并发症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时可采用椎体成形术或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可短期改善功能和疼痛。
五、如何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
(一)什么会增加患骨质疏松症的机会
1.营养不均衡
(1)钙缺乏。钙是骨骼的重要组成部分,骨质疏松的发生主要与机体的钙缺乏有关。如果饮食中钙摄入量不足,或是肠道对钙的吸收减少,就会引起机体负钙平衡。为了维持正常的血钙水平,机体会通过增加甲状旁腺激素分泌等促进骨质溶解, 使骨骼中的钙“迁徙”到血液中,导致骨质减少,即骨量丢失。这种钙入不敷出的状态长期延续,骨质就会变得疏松多孔而易于发生骨折。
(2)膳食钙磷比例不平衡。膳食钙磷比例不平衡会影响钙的吸收。膳食中钙磷的适宜比例为儿童 2:1 或 1:1,成人 1: 1 或 1:2。任何一种元素过多都会干扰另外一种元素的吸收, 并增加其排泄。我国营养调查显示,居民每日膳食中钙含量为405.6 毫克,磷为 1047.6 毫克,钙磷比例为 1:2.6,磷的比例偏高,这也可能是我国骨质疏松症发生率较高的原因之一。
(3)维生素 D 缺乏。维生素 D 可以促进小肠对钙的吸收,调节血液中钙的含量。阳光中的紫外线可促进皮肤内的维生素 D 合成。如果人体对维生素 D 膳食摄入不足或缺乏日照等,就会造成体内维生素 D 水平过低,影响钙的吸收。
(4)脂肪摄人过多。膳食中的脂肪,特别是饱和脂肪酸摄入过多时,会与钙结合形成不溶性皂钙,并由粪便排出,从而使结合的钙丢失。另外,膳食中的植酸、草酸等都能和钙结合形成不溶性盐而影响钙的吸收。
(5)长期蛋白质摄入不足。长期蛋白质营养缺乏,可导致骨基质蛋白合成不足,新骨生成减少。若同时存在钙缺乏,那么发生骨质疏松的风险性就会增加。
(6)微量元素摄入不足。当人体内缺锰时,破骨细胞的活性便会增强,而成骨细胞的活性却受到抑制,成长速度减慢, 造成成骨障碍。临床研究表明,骨质疏松症患者体内锰的含量仅为正常人的 1/4。镁、锌等摄入不足,也会对骨量的维持产生不良的影响。
2.内分泌失调
卵巢功能减退、雌激素分泌下降是妇女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高发的主要原因。雌激素减少会加速骨量流失,导致骨密度下降。此外,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时,糖皮质激素能抑制成骨细胞活动, 影响骨基质的形成,增加骨质吸收,使骨骼变得脆化。雄激素缺乏、甲状旁腺激素分泌增加、降钙素分泌不足、甲状腺功能亢进和减退、垂体功能紊乱等亦可导致骨质疏松症。
3.年龄和性别的影响
骨质疏松症多见于 65 岁以上的老人和绝经后的妇女。一般情况下,人体 90%的骨量累积在 20 岁前完成,10%在 20 ~ 30岁之间完成,并在 30 岁左右达到骨峰值。在骨骼达到骨密度峰值以前,骨代谢非常旺盛,摄入的钙会很快被吸收进入骨骼中沉淀,骨骼生成迅速,骨钙含量高,骨骼最为强壮。骨密度峰值越高,老年后发生骨质疏松症的情况就越少,发病年龄越迟。骨密度峰值期过后,破骨细胞相对活跃,开始出现生理性的骨量减少,骨质总量将以每年0.2%~ 0.5%的速度递减,女性绝经、男性 60 岁以后减少更加明显。
4.运动不足
骨骼发育程度、骨量大小与运动密切相关。运动是刺激成骨细胞活动的重要因素。运动不足,特别是户外运动减少,一方面会抑制成骨细胞的活性,影响骨骼的重建;另一方面接受紫外线的机会减少,会使维生素 D 合成降低,影响肠道对钙的吸收,使骨质变得疏松。
(二)如何预防
骨质疏松症给患者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和痛苦,治疗收效很慢,一旦骨折又可能危及生命。因此,要特别强调落实以下三层级预防。
1.一级预防
应从儿童、青少年做起,如注意合理膳食营养,多食用含钙(Ca)、磷(P)高的食物,如鱼、虾、虾皮、海带、牛奶(250 毫升含钙 300 毫克)、乳制品、骨头汤、鸡蛋、豆类、精杂粮、芝麻、瓜子、绿叶蔬菜等。坚持科学的生活方式,如坚持体育锻炼, 多接受日光浴,不吸烟、不饮酒,少喝咖啡、浓茶及碳酸饮料, 少食糖及食盐,动物蛋白也不宜食用过多,晚婚、少育,哺乳期不宜过长,尽可能保存体内钙质,丰富钙库,将骨峰值提高到最大值是预防生命后期骨质疏松症的最佳措施。加强骨质疏松的基础研究,对有遗传基因的高危人群重点随访,早期防治。
2.二级预防
人到中年,尤其是妇女绝经后,骨丢失量加速进行。此时期应每年进行一次骨密度检查,对骨量快速减少的人群应及早采取防治对策。近年来,欧美各国的多数学者主张在妇女绝经后 3 年内即开始长期雌激素替代治疗,同时坚持长期预防性补钙或用固体骨肽制剂骨肽片进行预防,以安全、有效地预防骨质疏松。日本学者则多主张用活性维生素 D(罗钙全)及钙预防骨质疏松症,注意积极治疗与骨质疏松症有关的疾病,如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脂肪泻、慢性肾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亢进、骨转移癌、慢性肝炎、肝硬化等。
3.三级预防
对退行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应积极进行抑制骨吸收(雌激素、降钙素、钙),促进骨形成(活性维生素 D),使用骨肽片等药物治疗,还应加强防摔、防碰、防绊、防颠等措施。对中老年骨折患者应积极手术,实行坚强内固定,早期活动,体疗、理疗、心理治疗、营养摄入、补钙、止痛、促进骨生长、遏制骨丢失,提高免疫功能及整体素质等综合治疗。
六、骨质疏松老人如何进行日常保健?
骨质疏松的护理方式有很多,其中及时改善病因是一个重点。若是由于钙元素缺乏所引起的骨质疏松,就一定要及时补充钙元素;但也需要注意患者是不是酸性体质,若患者是酸性体质,需要从根本上改善这种体制。下面就骨质疏松的护理措施进行介绍。
(一)一般指导
过量饮酒不利于骨骼的新陈代谢;喝浓咖啡会增加尿钙排泄,影响身体对钙的吸收;摄取过多的盐及蛋白质亦会增加钙流失。日常生活中应该避免形成上述不良习惯。
(二)饮食指导
避免酸性物质摄入过量,加剧酸性体质。大多数的蔬菜水果都属于碱性食物,而大多数的肉类、谷物、糖、酒、鱼虾等食物都属于酸性食物,健康人每天的酸性食物和碱性食物的摄入应遵守 1:4 的比例。壳寡肽为一种动物性活性碱,能迅速排除人体体液偏酸性物质,维持血液中钙浓度的稳定,保持人体弱碱性环境,预防和缓解骨质疏松。
1.食疗方法
骨质疏松患者可多食富含钙的食物,如奶制品(酸奶、牛奶、奶酪、脱脂牛奶)、大豆制品、鱼和贝类、绿色和黄色蔬菜、藻类等;可多摄入富含维生素 D 的食物,如海鱼、动物肝脏、蛋黄和瘦肉;可多摄入富含维生素K 的食物,如绿色蔬菜、纳豆、海藻、茶叶等。
(1)二黄红黑粥。原料:黄芪 20 克,粳米 50 克,红枣
10 枚,黑芝麻、核桃仁各 10 克,黄豆粉 20 克,冰糖适量。制法:
黄芪洗净,水煎 2 次,每次用水 400 毫升煎半小时,2 次混合, 去渣留汁于锅中,再将粳米淘净放入,武火烧沸后,加入红枣、黑芝麻、核桃仁和清水 200 毫升,转用文火熬至粥将成时,下黄豆粉、冰糖搅匀,继续熬至糖溶粥成。功效:用于老年人骨质疏松症。服法:每日早、晚空腹服。
(2)羊骨汤。原料:新鲜羊骨(以羊胫骨、羊脊骨为佳) 500 克,羊肾(以带有肾上腺脂者为好)1 对,料酒、葱、姜、盐、味精、五香粉适量。制法:将新鲜羊骨洗净、砸碎,与剖开洗净的羊肾同入锅中,加水适量,以武火烧沸,撇去浮沫,加料酒、葱段、姜片、精盐,转煨炖 1 ~ 2 小时。待汤汁浓稠时加味精、五香粉适量,即可出锅。功效:温补肾阳,强筋健骨,补充钙质。用于老年人缺钙、骨质疏松、食欲缺乏。服法:佐餐当汤, 随量饮汤、吃羊肾。
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目前,针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以抗骨质疏松的药物治疗为主,以补充钙剂和维生素 D 为基础,配合抑制骨破坏或促进骨形成的药物。该治疗方法通过减少骨量流失、增加骨密度,从而提高骨强度,改善症状。①宜供给充足的钙质。要常吃含钙量丰富的食物,如排骨、脆骨、虾皮、海带、发菜、木耳、桶柑、核桃仁等。② 宜供给充足的蛋白质。可选用牛奶、鸡蛋、鱼、鸡、瘦肉、豆类及豆制品等。③宜供给充足的维生素 D 和维生素 C,因其在骨骼代谢上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应多吃新鲜蔬菜,如苋菜、雪里蕻、香菜、小白菜,还要多吃水果。
2.食物禁忌
(1)辛辣、过咸、过甜等刺激性食品。
(2)吸烟、喝酒。
七、骨质疏松发生特殊状况如何处理?
1.骨折
骨质疏松症骨折发生多在扭转身体、持物、开窗等室内日常活动中,即使没有明显较大的外力作用,也会发生骨折。骨折发生部位为胸、腰椎椎体及桡骨远端和股骨上端。
2.紧急救护
一般原则是就地包扎、止血、固定和护送。
3.突发骨质疏松骨折的判断
注意有无心脏骤停、窒息、大出血、休克及开放性气胸等, 应有针对性地进行急救,病情平稳后再进行骨折的处理。
4.出血的处理
(1)止血法。①加压止血法。用无菌纱布或干净布进行加压包扎,一般即可止血。②止血带止血法。如大出血,用加压止血法不能止血时,可用止血带暂时阻断血循环,上止血带不要过紧,以免压伤神经、肌肉、皮肤;包扎过松,仅压迫静脉而没压迫动脉,反而加重出血。扎止血带后注意时间,不应超过 1 个小时。③钳夹或结扎止血法。清创后可先将血管结扎或钳夹,然后送医进一步处理。
(2)固定。将伤肢固定,有减少疼痛、保护骨折位置及防止骨端损伤血管、神经的作用。一般可用预制的夹板,固定伤肢上下关节,上肢可贴胸固定,可用健侧下肢固定患侧下肢。
(3)治疗休克。给氧、保暖、迅速止血,恢复血循环,必要时给血浆或液体。
(4)止痛。剧烈疼痛可引起休克,因此,剧痛者给予止痛剂哌替啶 50 毫克肌内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