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冠心病
所属分类:健康小常识 来源:镇江12349平台
一、什么是冠心病?
冠心病是心脏的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引起血管严重阻塞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或坏死的心脏病。心肌发生缺血就是我们所说的心绞痛;发生心肌坏死就是俗称的心肌梗死。医学上根据冠心病的发病特点和治疗原则,将冠心病分为稳定和不稳定两大类。
1.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包括稳定型劳力性心绞痛;经过治疗已经稳定的冠心病患者;辅助检查提示有心肌缺血,但无明显症状的患者。稳定型劳力型心绞痛发生的病理基础,大多是在冠状动脉固定性严重狭窄的基础上,由于心肌负荷增加(如剧烈运动)引起心肌暂时缺血所导致的症状,在心肌负荷减少(如安静休息)或供血改善(如使用硝酸甘油)后,症状往往可以缓解。
2.急性冠脉综合征。是一组由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主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非 ST 段抬高心肌梗死、ST 段抬高心肌梗死。一般认为,不稳定斑块破裂或糜烂导致冠脉内血栓形成,是大多数冠脉综合征发病的主要病理基础。急性冠脉综合征需要去医院马上接受治疗。
二、冠心病该怎么治疗?都需要“放支架”吗?
所有的冠心病患者都需要调整生活方式:包括戒烟、控制体重、适当的体育锻炼(需要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限制饮酒、减少钠盐摄入、增加新鲜蔬菜水果摄入等,此外,还需要注意发现并纠正睡眠呼吸暂停(睡觉打呼噜导致呼吸暂停、身体缺氧) 等。
冠心病的药物治疗需要由医生来开处方。一般是针对冠心病本身和相关的风险因素,包括控制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判断获益和风险,给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抗血小板治疗及抗心绞痛治疗等。降胆固醇的药物(他汀类降脂药)不仅可以降低血脂,还对动脉粥样硬化有治疗效果。用药后要注意定期随访复查,达标才是硬道理; 不同患者情况不同,治疗目标、适合的药物、达标的标准都是不一样的,所以不要盲目比较别人的指标、或只看化验单标示的正常值,也不要未经医生而使用周围人(病友)推荐的药物。
“放支架”是使用介入治疗的方式,将发生狭窄的冠状动脉血管“支撑”起来。稳定性的冠心病,如果药物治疗有效, 可以不用放支架。但如果药物治疗效果不好、症状反复发作, 甚至症状越来越重,就要考虑是不是要“放支架”了。当然“放支架”并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问题,即使“放了支架”,前面所说的药物治疗也是不可缺少的。部分患者冠状动脉血管狭窄的部位比较特殊、或有多发部位的严重狭窄,则不适合“放支架”,可以考虑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俗称“搭桥手术”)。
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由于是动脉硬化斑块的破裂、血栓形成,普通的药物难以直接奏效,而且往往比较紧急,尤其是心肌梗死,大多需要采取介入的手段来“打通”血管。早期“打通” 血管(在出现症状的 12 小时之内),常常可以避免心肌的缺血坏死,从而避免后续发生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更严重的问题。如果没有条件做介入,还可以考虑药物溶栓治疗,但对于老年人, 溶栓的出血风险很高,还是应该首先考虑介入治疗。
三、如何看待“放支架”“冠状动脉造影” 和“冠脉CT”?
冠状动脉造影是一个检查的手段,是应用特制的导管,经外周动脉(股动脉或桡动脉)送到冠脉狭窄处,从导管打入造影剂,在透视下,就可以看到血管狭窄的程度,更重要的是可以看到狭窄部位的血流情况;虽然冠脉 CT 可以看到血管的狭窄,但看不到血管内的血流,就像河道变狭窄了,但水流不一定受影响,所以即使 CT 发现了冠脉有狭窄,还是不能确定血流是否受到影响,所以还需要冠状动脉造影来进一步确认。“放支架”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一个手段,冠状动脉造影和“放支架”都是采用介入的手段来进行,一般冠状动脉造影在前, 通过造影确认狭窄部位和血流情况,再决定是否有必要“放支架”。
四、如何预防冠心病?
冠心病的病因多种多样,常见的有高血压、高脂血症、高黏血症、糖尿病、内分泌功能低下及年龄大、过量饮酒和精神因素等。另外,冠心病也可来自遗传,与家族史有一定的关系。
(一)影响因素
(1)年龄与性别。40 岁后冠心病发病率升高,女性绝经期前发病率低于男性,绝经期后与男性相等。
(2)高脂血症。除年龄外,脂质代谢紊乱是冠心病最重要的预测因素。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水平与冠心病事件的危险性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LDL-C 水平每升高1%,则患冠心病的危险性增加2%~ 3%。三酰甘油(triglyceride, TG)是冠心病的独立预测因子,往往伴有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 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和糖耐量异常, 后两者也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3)高血压。高血压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关系密切。收缩期血压比舒张期血压更能预测冠心病事件。140 ~ 149mmHg 的收缩期血压比 90 ~ 94mmHg 的舒张期血压更能增加冠心病死亡的风险。
(4)吸烟。吸烟是冠心病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是唯一最可避免的死亡原因。冠心病与吸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用量 - 反应关系。
(5)糖尿病。冠心病是未成年糖尿病患者首要的死因,冠心病占糖尿病患者所有死亡原因和住院率的近 80%。
(6)肥胖症。该症状已明确为冠心病的首要危险因素,可增加冠心病的病死率。肥胖被定义为体重指数[BMI= 体重(Kg)/ 身高平方(m2)]>28;BMI 与 TC 和 TG 增高、HDL-C 下降呈正相关。
(7)久坐生活方式。不爱运动的人冠心病的发生和死亡风险性将翻 1 倍。
(8)遗传、饮酒、环境因素等。
(二)预防措施
冠心病的预防要从生活规律的改善抓起,冠心病常常是由小病变大病,在初期只是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三高”问题,随着病情发展逐渐引发心脑血管病变,最终导致冠心病。生活中应该尽量避免高脂、高糖食物,同时戒烟戒酒,避免熬夜等严重损耗精力的工作。有轻微心血管病的患者要按时吃药, 按时复查,避免病情恶化。
(1)起居有常。早睡早起,避免熬夜工作,临睡前不看紧张、恐怖的小说和电视。
(2)身心愉快。忌暴怒、惊恐、过度思虑及过喜。
(3)戒烟少酒。吸烟是造成心肌梗死、脑卒中的重要因素,应绝对戒烟,少量饮啤酒、黄酒、葡萄酒等低度酒可促进血脉流通、气血调和,但不能喝烈性酒。
(4)劳逸结合。避免过重体力劳动或突然用力,饱餐后不宜运动。
(5)体育锻炼。运动应根据各人自身的身体条件和兴趣爱好选择,如打太极拳、乒乓球、健身操等运动。要量力而行, 使全身气血流通,减轻心脏负担。
(6)预防药物。冠心病采用二级预防。所谓二级预防,指对有明确冠心病的患者(包括支架术后和搭桥术后)进行药物和非药物干预,延缓或阻止动脉硬化的进展。英语国家总结为ABCDE 五个方面。
A: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与阿司匹林(Aspirin)。
B:β 阻滞剂(β-blocker) 与控制血压(Blood pressurecontrol)。
C: 戒烟(Cigarette quitting) 与降胆固醇(Cholesterol- lowering)。
D:合理饮食(Diet)与控制糖尿病(Diabetes control)。E:运动(Exercise)与教育(Education)。
需要注意的是,小剂量阿司匹林的作用是抗血小板聚集。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的患者,心血管病发生率和病死率均显著下降。每 5000 例接受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的患者中,会出现 1例呕血的不良反应,但每年可阻止 95 例严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痛风病人慎用阿司匹林,因小剂量阿司匹林会抑制尿酸排泄。
五、冠心病老人如何进行日常保健?
(一)休息
避免过度紧张,保持足够的睡眠,培养多种情趣,保持情绪稳定,切忌急躁、激动或闷闷不乐,良好的情绪也可以预防冠心病。
(二)运动指导
运动应根据各人自身的身体条件、兴趣爱好选择,如打太极拳、乒乓球、健身操等以耐力性为主的运动。这些运动的能量代谢主要以有氧代谢的形式进行,故医学上称为“有氧运动”。长期进行这种运动能提高机体的携氧能力,增强心肺功能。
(三)饮食指导
饮食要清淡、易消化,少食油腻、脂肪高、糖类多的食物。要多食蔬菜和水果,少食多餐,晚餐量少。据统计资料表明,不喝茶的人群冠心病发病率为 3.1%,偶尔喝茶的人群降为2.3%,常喝茶的人群(喝 3 年以上)只有 1.4%,因此常喝茶可以预防冠心病的发病。此外,冠心病的加剧,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及血栓形成有关。
六、冠心病老人发生特殊情况如何处理?
当心绞痛发作时,不要慌张,可以就地而坐,迅速拿出急救药盒,将 1 ~ 2 片硝酸甘油片含在舌下,1 ~ 3 分钟后疼痛即可缓解。如果疼痛严重,服用硝酸甘油片也无法缓解,可把亚硝酸异戊酯小瓶(安瓿)裹在手帕或棉花中,折断后放到鼻前吸入。它的作用比硝酸甘油片快,吸入后半分钟即可奏效, 但它会产生血压下降等不良反应,不建议常用。
注意事项:
(1)服用上述药物主要是为了心绞痛发作时的急救,急救后应速去医院继续诊治。
(2)不同厂家生产的急救药盒,其内装药品种类不尽相同,应按说明书或以医嘱为准。
七、老人冠心病有哪些误区?
误区一:低盐饮食就是炒菜少放盐。
事实上,冠心病是由吸烟、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和超重等多种危险因素促成的,现在多数人生活习惯发生改变,冠心病年轻化趋势非常明显,30 岁左右患冠心病也变得不再稀奇。据统计,目前 50 岁以下的冠心病患者已经占冠心病患者总数的三分之一。因此,冠心病的预防必须从改变生活方式人手,从年轻时就开始抓。
误区二:忽视心肌梗死的紧急信号——胸痛。
很多平时身体不错的人对于突然出现的轻微胸痛、胸闷症状常常不在意,然而这很可能会将自己送向“鬼门关”。冠心病最常见的表现为胸痛,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半数以上无先兆, 而以突发的胸闷、胸痛为表现。突发心肌梗死的患者病死率高达20%,如果能及时治疗,则近期病死率可以明显下降。在平时, 只要中年男性有过一次超过 20 分钟的胸闷,就要警惕可能患了严重心绞痛或冠心病。“有胸痛上医院”,不是上医务室、小诊所, 而是尽快呼叫急救系统,要去有抢救条件的二、三级医院。
误区三:冠心病放上支架后就万事大吉了。
毫无疑问,心脏支架是冠心病病人的福音。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如及时放入支架,就可以将病死率降低到 5%~ 6%;非急重症的心绞痛患者,如放入支架也能缓解症状,并提高体力和活动能力。但放支架毕竞只能算是一种急救治疗手段,而不是“保命符”。对于已经获救的心肌梗死病人,最重要的是二级预防——防复发。一级预防是还未发病时的防病,那么二级预防就是已经发病后防止“二进宫”,即防止第二次复发。持之以恒地在心血管专科医师指导下按时服用药物,坚持合理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延缓、阻断甚至逆转冠心病的发展,防止心肌梗死再发。误区四:高血压、高血脂病人只要血脂指标降到正常值,就不用再服药了。不少病人觉得,既然任何药物都有不良反应,当血压、血脂指数降到正常值,病就好了,就要停药了。然而,经过服药治疗,指标达到正常值的高血压、高血脂病人是药物作用的结果,所谓降到“正常值”却并非病好了,停药必然会使血压、血脂再次升高。高血脂、高血压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防治冠心病控制血压、血脂是前提。高血压病人大部分都需要长期或终身服药,虽然每一种药都会有一定的不良反应,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会出现。以前老药不良反应比较大,在多年的应用中逐渐被淘汰,现在用的药物相对不良反应小、疗效比较好。血脂较高的人,则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样的标准才是正常值。比如,对于尚无动脉粥样硬化者,其理想 LDL-C 浓度应该在3.37mmol/L(130mg/dl)以下;但冠心病病人,要在 2.59mmol/ L(100mg/dl)以下;患有严重冠心病的人,则要降到 2.07mmol/ L(80mg/dl)以下。要遵循强化降脂的原则,将血脂保持在正常范围。
(金 成)